首页 美食养生正文

山木耳与普通木耳区别(山木耳和加木耳有什么区别)

admin 美食养生 2021-10-01 22:42:06 338 0

中国是一个饮食大国,食材精致,制作考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饮食文化。煎炒烹炸的烹饪手法搭配上古老的食材,成就了一道道亘古传承的肴馔。那一缕缕味道让古今在味蕾上对接。我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到的是:祖先对于这口吃食的严谨与尊重,今人对饮食文化的敬意和传承。在中国饮食文化中,“菌菜”独树一帜,为异彩纷呈的南北菜系再添一丝雅韵。达官显贵席上的“御膳”、“府菜”,寻常百姓家里的小酌佐餐,佛寺道观中的斋菜,茶肆酒楼间的素食都有“菌菜”的身姿,“山木耳”以其爽滑脆嫩的口感恒久的绽放在古今的餐桌上。山木耳的蛋白质含量与动物食品相当,有“素中之荤”的美誉,成为“菌菜”中的翘楚。


舌尖上的金丝峡—山木耳

河谷里的山梁沟垴上,山大沟深,雨水丰沛,栎树、槐树、杨树、芶叶树生的蓊蓊郁郁,形成了一地独有的生态环境。千百年前,当第一颗木耳菌偶然邂逅峡谷里的树木,从此生生不息。每年夏秋,一场雨就能将她们从枯枝朽木上唤醒,以一种亘古不变的味道馈赠着山里的人们。儿时,我能通过山木耳细微的味道在记忆里的山林里觅得,将她们送到母亲的厨房变成一道道醉美的味道。山木耳原生态生长,绝无人工的痕迹,只可在枯枝朽木上偶然觅得,是大自然对人类的绝妙馈赠,其口感自是人工种植的木耳不能比拟的。


木耳,又叫云耳、桑耳。古籍中载:“开天以来便已有之”。《本草纲目》中名:木菌、木蛾。《韩昌黎集》中称之为:树鸡。是我国重要的食用菌,有广泛的自然分布和人工栽培。中国古代的先民很早就注意到了“菌菜”。《礼记》中就有王者“食所加庶馐有芝栭”的说法,嗜食“菌菜”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就详细介绍了木耳的烹调食用方法:“木耳菹:取枣、桑、榆、柳边生,犹软湿者……煮五沸;去腥汁,出置冷水中,净挑。又著酢浆水中洗出,细缕切迄。胡荽,葱白,少着取香而已。下豉计。酱清及酢调和适口,下姜,椒末,甚滑美”。可见在魏时人们已熟练掌握了木耳的烹调食用方法,深谙其中滋味。


舌尖上的金丝峡—山木耳

历代文人墨客对木耳也是青睐有加,食之,吟之,留下了许多佳话。唐·韩愈《答道士寄树鸡》中有“软湿青黄状可猜,欲烹还唤木盘回。烦君自入华阳洞,直割乖龙左耳来”的雅趣。黄庭坚《池口风雨留三日》中记载了“薪者得树鸡,羹盂味南烹”的轶事。宋·陆游《冬夜与溥庵主说川食戏作》中“唐安薏米白如玉,汉嘉栮脯美胜肉”给予木耳极高的评价。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把大观园里的各种宴会菜谱描述得如在眼前,其中就不乏木耳制成的肴馔。《红楼梦》第8 回里提到了一种美食:豆腐皮包子。豆腐皮做皮,木耳、香菇、青菜等做馅蒸成。这加了木耳、香菇、青菜的包子有多珍贵美味?单是从宝玉自己舍不得吃,却要留给晴雯吃的描述中就可窥得。


时常在想:质朴无华的木耳是何以让文人墨客念念不忘的?当儿时在丛林深处,从枯枝朽木上将她们采回,或是制馅儿贴饼,或是简单凉拌,爽滑脆嫩味同嚼肉的口感就足以征服我们的味蕾。“金丝十三花”的传统席面随着金丝大峡谷的声名鹊起声播宇内,荤素搭配花花绿绿的各式土菜,因为那一盘盘墨黑的木耳制成的菜肴备显精致,古朴存真。顿时提了档次,添了雅韵!


舌尖上的金丝峡—山木耳

夏末秋初,一场秋雨再次将山林里的菌类唤醒。红菇、枞树菇,从枯枝败叶里慢慢钻出,呆呆萌萌,煞是可爱。倒在林间的栎树、槐树、杨树、芶叶树是山木耳生长的温床,不经意间已是丛丛簇簇,密密麻麻,争先恐后的挤满老树枯枝。山木耳生的厚实,在林间青苔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黝黑健康。长成的山木耳幽幽的散发着木耳独有的气味,山里的孩子很多都能凭着山木耳独有的气味在山林深处将她们觅得。从林子里钻出来,篮中为数不多的山木耳被直接送入母亲的厨房,在那里她们将变成一道道亘古不变的菜肴,让我们对家的记忆复苏。


刚刚摘回的鲜木耳,择去杂质,用淡盐水洗去泥土,沥干水分就可以制作美食了。新鲜山木耳、山核桃仁儿滚水焯烫,捞出过凉水。山木耳再次沥干水分,山核桃仁儿揭去苦涩的外皮就可以制作一道土凉菜“桃仁儿木耳”了。山木耳垫底,雪白的核桃仁儿一同倒入盘中。食盐鸡精,香葱蒜末,老抽陈醋打底。凉拌前,红色的小米椒切圈点缀在面上,一勺热油泼烫,顿时勾人食欲。山木耳滑嫩爽口,山核桃仁齿颊留香,我们在咀嚼吞咽“桃仁儿木耳”的同时与古人在味蕾和内心深处若合一契。山木耳拌洋葱山里人谓之“洋葱木耳”,也是下酒的一道佳肴,佐饭下酒,妙不可言。山木耳在山里的厨房里几乎可以和所有的土凉菜百搭,朴实厚重,从不喧宾夺主,将一道道凉菜衬得相得益彰,色彩分明,脱了俗胎。


舌尖上的金丝峡—山木耳舌尖上的金丝峡—山木耳

新鲜的山木耳滑嫩脆爽,搭以其他食材同炒,一道道家常菜变得不同凡响。陈年的老腊肉煮熟切片,柴锅铁灶,红油旺火,加山木耳同炒,啪啪作响,油汁四溅。起锅前加蒜苗调味,一盘山木耳炒腊肉就可以享用了。腊肉劲道酱香,木耳爽滑,恰到好处,解馋下饭。新鲜的里脊肉切薄片,加淀粉、食盐、调料抓捏腌制,红油旺火将肉片炸熟。沥去多余的油水,与山木耳同炒,黑白分明,起锅前配以青红椒丝点缀,一盘山木耳炒里脊肉就出锅了。与山木耳炒腊肉的不同在于,里脊肉鲜嫩弹牙,山木耳滑嫩脆爽,两道食材共聚一盘,将鲜、嫩、脆、爽演绎到了极致,惹的人再也难以停下手中的筷子。儿时偶从山中将山木耳觅得,却难得半块腊肉同炒。母亲会让父亲从山上挖回山药,一道清清爽爽的木耳炒山药消了胃里的馋虫,解了孩子们对肉食的相思,那种味道至今在舌尖流淌。


舌尖上的金丝峡—山木耳

山木耳在山林里出现的时候,红菇、枞树菇也从枯枝败叶底冒了出来。各色的菌类捡满竹筐,她们恰到好处的聚齐又将成就另一道美味:“菌王汤”。山里养的土鸡崽文火慢炖,煨出鸡汤,待鸡崽里的精华都融入了这一锅汤汁里,就可以下入焯烫后的红菇、枞树菇、山木耳了。菌类在鸡汤的煨煮下更加鲜美,进而把彼此衬托的更加出众。这一锅汤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漂浮在表层的油滴,晶莹可爱。轻轻搅动汤匙,菌类一股脑浮出水面。上桌前撒入葱花,食盐调味就可以品尝了。桌前端坐,一口菇、一口耳、一口汤,咂之回味,嚼之滑嫩,鲜美异常。儿时身子弱,母亲常用这灌汤为我们滋补身体。如今女儿喜欢用菌王汤泡饭,那味道时常让城里长大的女儿催着我赶回老家。


冬日里,母亲习惯做上一锅炝锅面犒劳大家。机器压制的面条备用,红白萝卜切丝,豆腐切丁,瘦肉切丝,蒜苗土葱切段,生姜切丝,山木耳、手工粉条泡发。柴锅铁灶,红油旺火,肉丝炸熟盛出。多余的油水将豆腐丁煎至金黄盛出。蒜苗、葱段、姜丝爆香,与红白萝卜丝同炒,再依次放入豆腐丁、瘦肉丝,食盐佐料调味盛出。柴锅中添入清水,烧至沸腾,下入面条。待水再次沸腾,就可以将烹制好的配菜下入锅中同煮了。锅中咕嘟有声,母亲在蒸汽氤氲里,将泡发的黑木耳和手工粉条再次下入锅中,炝锅面顿时有了灵魂。一时间,铁锅里成了面条和菜的海洋,萝卜红、豆腐黄、面条白、蒜苗绿、木耳黑,耀人眼球,勾人食欲。一口面、一口汤、一口木耳、一口粉条,一碗炝锅面里木耳萝卜成了主角,面条倒成了陪衬了。孩子们围桌而坐,吃的头也不抬,呼噜有声,热汗顺着脸颊滚落,这是对母亲厨艺最好的褒扬。


舌尖上的金丝峡—山木耳舌尖上的金丝峡—山木耳

新麦磨粉,母亲用老酵母将面发的蓬松。山木耳剁碎,豆腐切丁,手工粉条泡发。柴锅旺火,先将豆腐煎至金黄,再将粉条、木耳入锅同炒,蒜末姜丝葱段增香,食盐十三香调味,出锅前再撒上一把炒熟的白芝麻,一盆馨香四溢的木耳豆腐粉条馅儿就可以蒸制包子了。一家老小齐聚在母亲的厨房里,看着母亲像变戏法似的将面粉、馅料变成一个个腰身圆鼓的包子,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吃着木耳豆腐粉条包子,看着母亲慈祥的笑,不由得感念人到中年尚有父母的陪伴,这是何等的幸事啊!


漂泊千万里,走不出一口家乡味。每年夏秋,父亲都会凭着记忆从山林深处将山木耳采回,择去杂质,洗净晾晒。晒干后的山木耳和香菇、板栗、夏麦、秋玉米一同静静的躺在父亲的粮仓里,父亲将它们精心呵护,等着我们回家!


作者简介


舌尖上的金丝峡—山木耳

章骥,男,大学本科学历,文学学士,一级教师。陕西省精短小说研究会会员,2019秦岭最美是商洛·最美自媒体达人,商南县诗词楹联学会理事,现供职于陕西省商南县高级中学。而立之年,笔耕不辍。教学之余喜欢玩味文字,抒写性情。有《东林寺的钟声》、《万山朝拜文碧峰》、《两件棉袄,暖一生》、《清风颂》、《舌尖上的金丝峡系列》、《陕西商南三角池大学堂系列》、《在课堂审丑中强化古诗文默写》等诗歌、散文、教研文章发表于《宝鸡文理学院报》、《商洛日报》、《金丝峡周报》、《教育学》等杂志。尝试新媒体系列写作,原创作品见于:文學陝軍、三秦都市报·三秦网、百度、搜狐、腾讯、凤凰新闻、华商网、东方新闻、陕西金丝峡景区官网、商洛旅游网,商南政府信息网、商南旅游网、商南广播电视台等新媒平台。


商洛通新媒体—温度+深度+情怀(公众号、头条号、百家号、微博、抖音同号)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人评论 , 33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