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食养生正文

锅边糊

admin 美食养生 2021-04-14 13:09:49 264 0

  锅边糊最美味的做法 锅边糊怎么做好吃

用料 调米浆大米粉250g清水400ml左右汤料五花肉适量干香菇适量鱿鱼干适量虾米适量葱白适量紫菜适量芹菜(或葱叶)适量开水适量盐味精适量步骤 1调米浆: 将400ml清水慢慢加入大米粉中随意搅拌均匀,水不要一次性加完,如果全部用完还不够就再加点清水;要是调的稀了就再加点大米粉调成如上图那样适合做锅边糊的米浆。调好的米浆会觉得有一点点阻力,流落的米浆直接垂下碗里的米糊中且不会溅起(实在不知如何描述啊)。步骤 2干香菇、鱿鱼干提前泡发好,

  鱿鱼切短细丝、香港切薄片;香菇水可以留着等等煮汤用。 五花肉切丝、葱白芹菜切成0.5厘米左右的小段(芹菜忘买了用葱叶代替了)。步骤 3材料切好后,锅里放适量食用油,

  五花肉先入锅爆香,加入葱白、香菇、鱿鱼、虾米一起炒香,(记着炒料的时候尽量不要把锅的上半部分弄到油了,要不待会煮锅边糊时候浆会挂不住锅边滑落锅底的就做不成功啦)。步骤 4料炒好加入半锅的开水煮汤(之前的香菇水也一并加入,汤只能先煮半锅,锅的上半部分要用来挂浆),放入盐味精调味,

  紫菜剪小块放入锅中,继续大火烧开。这样做锅边糊要用的到的汤就做好了。步骤 5开始挂浆做锅边糊,需要一直大火:大火把汤烧开后,往锅上半部分挂浆,

  即搅拌一下米浆后舀一些淋到锅的上半锅壁上。步骤 6上图有些部分没有挂好浆,原因之一就是因为锅上壁有油没有攀附力,浆一淋上去就滑落了,只能成功做出部分的锅边糊,

  也会导致汤变得都是米糊样的。 原因之二就是调制的米浆太稀了,需要加点大米粉再搅拌均匀一下。(如果锅上壁没有油而浆却滑落了就是米浆太稀了;相反如米浆调的厚了那做出的锅边糊会比较厚而且口感也比较不好)步骤 7这样的挂浆才是完美的哦。步骤 8挂好浆立即盖上锅盖,过个几5~10秒开锅看看会看到米浆都鼓泡了这就熟了,

  锅边糊也就形成了。步骤 9看到鼓泡了迅速用锅铲把锅边糊铲入汤中。妈妈动作太快只能拍这样了。步骤 10接着再舀一些米糊挂浆,即重复步骤5~9继续制作锅边糊。

  如果觉得锅里的锅边糊已经够了,但米浆还有就先放进冷藏备用,但需尽快用完,所以米浆一开始调制时不用调的太多,不够就再重新调一些就行。

  步骤 11喜欢的话,也可以撒熟芝麻,加点醋或者辣或者胡椒粉之类的。 我比较喜欢配上油条。 这样的美食极适合老少。锅边糊和鼎边糊有什么不一样

就是一样的东西。

  鼎边糊是福州话直接翻译过来的叫法,都是说锅边糊,一样的锅边糊如何做,最好吃

锅边糊,福建小吃,

  锅烧热,下熟猪油烧热,然后放入备好的放入葱花、香菇丁、瘦肉、蛤干煸炒出香味,倒入高汤,待锅边烧热后往锅边上抹上一层猪油,用碗或手勺舀米浆往锅边浇一圈,

  盖上盖焖30秒钟后揭盖,把锅边的米浆片铲到汤里去,再添一些汤。按此法做完至最后一次浆成熟,起锅装在盆里,淋上芝麻油、虾油、味精、胡椒粉,调好味即成。在制作过程中,

  籼米磨浆时要掌握好浓度,如浆太浓,则米片厚重粘牙,口感逊色,浆太稀不成片,汤成糊,

  口感差。锅边糊怎么做?

锅烧热,下熟猪油烧热,然后放入备好的放入葱花、香菇丁、瘦肉、蛤干煸炒出香味,倒入高汤,待锅边烧热后往锅边上抹上一层猪油,

  用碗或手勺舀米浆往锅边浇一圈,盖上盖焖30秒钟后揭盖,把锅边的米浆片铲到汤里去,再添一些汤。按此法做完至最后一次浆成熟,

  起锅装在盆里,淋上芝麻油、虾油、味精、胡椒粉,调好味即成。鼎边糊的来历故事

1961年,朱德元帅在福州品尝鼎边糊时说,这么简单的原料,这么简便的制作,这么简化的吃法,

  却有这么吸引人的魅力,真叫人难以忘怀。清代郑东廓所著《福州风土诗》写道:“栀子花开燕初雏,余寒立夏尚堪虑,明目碗糕强足笋,旧蛏买煮锅边糊”,由此可以看出,

  锅边糊这道小吃在福州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说起鼎边糊的来历,还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明朝嘉靖年间,福州沿海城乡常遭倭寇骚扰,戚继光带兵入闽剿倭寇,受到当地民众的拥戴与欢迎,

  老百姓经常送粮送食犒劳戚家军。有一天,戚家军到了福州南郊,当地乡民摆下八仙桌,主动送来大米、鱼肉、香菇、虾皮等,

  准备热热闹闹地招待凯旋的战士们。就在此时,又有一股倭寇袭击,戚继光问清情况,马上集合队伍准备歼灭敌寇。老百姓一听着急了,

  无论如何也要让战士们吃了饭再去打仗。不知是谁灵机一动,将大米磨成浆,肉丝、蚬子、金针、木耳、蛏干、干贝等一股脑混煮成清汤,涮米浆于锅边,不消一刻钟,一锅又一锅的鼎边糊就出来了。众将士吃饱后奋勇上阵,

  把倭寇全部消灭。 “过夏”吃鼎边糊,缅怀民族英雄,也有着爱国主义的内涵。在福州的街头,想寻一家锅边店是容易的,但想找一家好锅边店却很不容易。

  虽然家家酒楼都有什么熟鱼煮锅边之类的菜式,可机制锅边吃在嘴里,怎么着就不是那个味道。东街口的美食园和安泰酒楼是福州菜的一个窗口,少不了锅边这道菜。满满一大碗的锅边,

  到是汤靓料足,锅边本身也厚薄适宜,由不得你不说声好!价格是贵了些,倒也值得,

  就是看着平易近人的锅边显得贵气了,多少有些不自在。还是在路边找找小店来得塌实些。好的锅边店,就像一个好情人,难觅啊!鼓东路的兰氏锅边店算是个名角,得益于报纸上的一篇文章,

  据说当天里,有无数人带着报纸慕名而来,可想大家对好锅边店的向往。名气大了,也就娇贵了,质量水准都打了折扣,但肯花心思的老板常常花样翻新地添些配锅边的小食,也成了一大特色。

  东泰路的什锦锅边也是人气颇旺的一家,小小的店堂时常挤得满满的,汤虽然也不是蚬子汤,但或许是拜什锦锅边之名,到也浓得美味。只是锅边有的时候做出来显厚,有些失了水准。街头冒出许多新秀,

  每每冠以罗源锅边或是连江锅边。找了家进去尝上一尝,还真尝出许多新鲜味来。汤水依旧不是蚬子汤,但以两地盛产海鲜的名气来说,

  自是加多了海鲜在汤里,味道也就鲜美起来。锅边的厚薄也还过关,自助式的点料却是顶顶新鲜的一招,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添加些自己喜欢的配料在锅边里。估计,下阵子,

  最当红的锅边店非它们末属了。吃锅边,有很多诀窍。作为一个优秀的吃客,当然是少不了这些常识的。

  首先是汤水,现如今的锅边,做法是没有什么变化,只是蚬子汤是决计寻不着了,有的只有浓浓味精汤。不过想到一碗5角钱的价格,

  的确也没理由让一家小店下这么大的血本。讲究点的,在汤水里加些奢侈的配料,比如海蛎、咸鱼什么的,自然价格也就高了些。

  接着,是锅边的厚度,太厚或厚薄不均的锅边只能说明厨师的技术太差,太薄的锅边通常是找不到的,如果有,除了说明厨师的技术好,恐怕也说明了店家的小气咯。最后,

  就讲到配锅边的小食。单吃锅边,汤水多得未免有些空荡,不由想就点什么吃吃。比如常见的油条、蛎饼、罗卜糕等等,

  通通是在油锅里炸得金黄酥脆的。油条是最没特色的,不仅是锅边,还有豆浆、稀饭之类,都能将就,不说也罢。蛎饼、虾(hā)噜(圈圈)就不同了,两个都是在米浆里加了黄豆粉,

  蛎饼肚子里自然是藏着海蛎,虾苏则是混着几只小虾在其中,用油一炸,黄灿灿地讨人喜欢。对于一个好吃之人,美食总是会伴随着各种回忆。有位朋友回忆道“记得小时候,巷口有家锅边店,

  时常在夏天的晚上,踢着双人字拖,怀里抱着个大搪瓷杯,到巷口买上一大碗锅边,乐颠乐颠地捧回家。回家后,就着风扇吃得稀里哗啦。

  那时的锅边质量好,作料也精细些,虽然没有蚬子汤,但每一口总有些惊喜,咬到个小墨鱼仔或是咸鱼什么的。

  后来因为拆迁,锅边店搬走了,让我好生想念了很久。后来,工作了,每回和朋友们晚上出去混酒吧,回家的时候,

  望见锅边店里和着灯光氤氲的蒸气,总忍不住要进去来上一碗。记得一次在家生意不好的小店,锅边不是现做,放在一个大铝锅里的锅边已经和汤水糊在一块了,口味自然是大大地打了折扣。于是和几个同伴,大声地吆喝起来,

  使劲投诉指责,可怜的店老板被我们雪上加霜地讨了个折扣。现想想似乎有些不该,但是那个时候的无敌青春实在让人怀念。记得还有一次,冬天里的一个晚上,

  已经是玩得太迟了,和同伴百无聊赖地在接近黎明的街头晃着,突然看到眼前一盏灯光。凑上去发现是家起早的锅边摊,一位老依姆(福州话:老太太)正在磨米浆。哗,

  可有事情做了!我们热情洋溢地要帮老依姆烧火。两个人堆坐在汽油桶做的炉子边,一边烤着火,一边和老依姆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不时还记得给汽油桶喂点柴。最后,在天亮时分,

  我们吃到了小摊的第一锅的锅边。或许是因为自己添的柴,或许是因为同伴是个帅哥,觉得那碗锅边说不出的美味和快乐,而且还有一点点小小的浪漫如同起锅时一下四散的蒸汽。于是乎,这一次的回忆变得最难忘起来。

   ”对锅边的钟爱,也就随着这些美好回忆一次又一次的加深。以至于,每次要是离开家很久的日子,想念的除了家人,就是锅边了。回到家,

  放下行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上街找家锅边店,好好吃上一顿。然后满足地在坐在店里发一会呆,找找“福州老地瓜”的感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人评论 , 26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