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食养生正文

中国传统美食火锅介绍(四川火锅美食介绍)

admin 美食养生 2021-03-11 14:57:33 260 0

  中国的火锅历史“吃水牛毛肚的火锅,发源于重庆对岸的江北。最初一般挑担零卖贩子将水牛内脏买得,肝、肚切成小块,于摊头置泥炉一具,炉上置分格的大洋铁盆一只,盆内翻煎倒滚着一种又辣又咸的卤汁。于是河边桥头的一般卖劳力的朋友,便围着担子受用起来。各人认定一格,且烫且吃,吃若干块,算若干钱……直到民国二十三年,重庆城内才有一家小饭店将它高尚化了,从摊头移到桌上。”这是《风土什志》一书中的记载。   为什么用水牛内脏?原因很简单,便宜!四川路边小摊称它“麻辣烫”,非常普及,四季都有,大多低廉,还有鸡血、鸭血、猪脑、猪肝、木耳、藕片、蒜苗等荤素料,汤水上汪汪一股红油,人人碗里一摊鲜红的辣椒酱。

  最为独特的是,这些摊子不洗锅换汤,各色菜入锅越煮越香,越陈越厚,有经验的人不会在摊主的火锅汤料一起锅时就上门,会等汤底浓稠后再享受美味。   四川麻辣火锅真正上台面是在抗战时期,重庆成为大后方,火锅与川菜一起被外省人士所识所爱。火锅中除了川菜三椒——花椒、胡椒、辣椒外还有姜、蒜、芥末、丁香等各种辛辣味的调料,因此辣得不燥不滞,有层次有韵味,它调动的不只是味蕾更能振奋全身神经细胞,是味觉总动员。   其实火锅的精华是汤头,俗称“锅底”,作法考究,汤汁是牛骨煮半日到一、二天,重要的是麻辣调味,大量的辛香和中药,每一家都是独门秘方。讲究的还把香料细分,干辣椒辣味强,用来炼辣油;辣椒粉易溶,用来作汤;新鲜辣椒有自然香气,用来提升气味;辣椒、花椒配红肉;胡椒则与海鲜合得来。   汤头作好,调味后,就是火锅打底功夫,底料以鸭血、豆腐最重要,俗称“红白豆腐”,它们会吸汤汁,一口咬下去,汁涌出来,溢满嘴。其他有耐煮的牛肚、牛筋、牛杂、肥肠、牛肉片……它们需要先卤煮3个钟头以上,切成片,吃火锅时再下锅,腴美酥烂才好吃,否则久嚼不烂。

  至于吃火锅,是有程序的,先鸭血、豆腐;然后涮生肉片;接着是牛肚、牛筋、大肠等汤底;第四道才是蔬菜,如空心菜、茼蒿、金针、白菜,它们在烹煮时会释出水和甜味冲淡锅汤;最后才是下一把手工的粗面配汤喝。吃麻辣火锅有人就啤酒、果汁、可乐等饮料,其实行家吃起来,搭配的饮料首选白酒,尤其是40度以上的烈酒,叫“以毒攻毒”。如果怕辣又量浅,那就备一碗茶水或白汤,在材料烫熟后先放入轻涮,然后浸在醋里,再吃,辣味大减。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麻辣火锅口味过激,热量过高,重盐重油重辣,对肠胃和体重都是不小的挑战。 火锅种类介绍如果说郫县豆瓣酱是四川火锅、串串香、麻辣烫的核心,那么魔精、魔粉、魔油就是四川火锅、串串香、麻辣烫的灵魂。 1、火锅的红汤和老油的正规制作: 四川常用的火锅红汤、老油的制作。 原料:郫县豆瓣1500克,朝天干辣椒200克、二金条干辣椒200克、四川汉源花椒450克、生姜100克、大蒜250克、大葱节250克、四川永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330336432州豆鼓250克、冰糖200克、醪酒500克、八角80克、草果(去籽)30克、山奈50克、桂皮30克、丁香15克、小茴香30克、香叶30克,灵草30克,白豆蒄30克,紫草30克。魔粉(或籽精王)20克,化牛油1千克,化猪油500克,熟菜子油2千克,猪棒子骨汤60千克,骨粒香250克,魔精(或籽精王)20克,盐250克。 制作方法: (1)二金条干辣椒用沸水烫焖10分钟。

  控水用到剁细(或者机器绞成蓉)制成糍粑辣椒。 (2)将化牛油放入锅内烧热,加入一半去皮拍破的生姜、葱节炸出香味(约炸至葱节、生姜质地发干为止),拣出生姜、葱节不用,放入化猪油、熟菜子油,待油烧至四五成热时,放入郫县豆瓣慢火炒约10分钟。再放入糍粑辣椒继续炒至油色发红时放入大蒜、朝天干辣椒、花椒、冰糖、豆鼓,剩余的姜炒出香味后倒入汤锅内掺入骨头汤。 (3)八角、山奈、草果、桂皮、丁香、小茴香、香草、灵草、白豆蒄、紫草、魔粉(或籽精王)入汤锅内大火烧沸,再改小火烧60分钟左右至火熄灭,待汤卤表面红油浮上后舀出即得火锅老油。余下汤加入醪糟汁、骨粒香、魔精(或籽精王)、盐即成红味汤卤(即红汤)。制作成红汤后,按0.5%-1%的比例加入魔油B或浓香王,效果就无与伦比。 2、火锅增香 在将火锅端到客人餐桌前将一滴香或浓香王直接加入到锅中,比目前任何一种火锅飘香剂效果还好,卓一公司经过多年摸索与实验,研发出了既能飘向久远,并且耐高温、吃到最后一口汤仍能确保鲜香如初的产品一滴香或浓香王。用量:以每锅总重量(底料+汤+菜品)3.5公斤为例,加入(一滴香、浓香王)6-8克。

  3、汤料:按照千分之一左右的比例在汤料收尾时投放魔精或粟油魔膏(火锅增香型)。 4、味碟: (1)、配制干碟:按照80%的干海椒面+15%的香辛料(约二十余种材料)+3%的食盐+2%的骨粒香(鸡精)+2%左右的魔精或籽精王,使用本公司产品每斤干碟蘸料增加成本5角钱左右,回报远远大于投入。 (2)、配制油碟: 青椒油碟:由青椒末、香菜末、盐、味精、熟芝麻、蒜泥构成,再加入千分之五左右的透香王(或浓香王、一滴香),口感舒适,香味独特,常用作牛、羊肉类火锅的蘸碟。每公斤蘸料增加成本约五角钱。 小辣椒油碟:由小米椒、油酥豆鼓、酥花生米碎、香菜、葱花、蒜泥、盐、味精再加入千分之五左右的透香王(或浓香王、一滴香)构成,食用时加火锅原汤调制,常用作“串串香”的蘸碟。 用法:在将火锅端到客人餐桌前直接加入到锅中。 用量:以每锅总重量(底料+汤+菜品)3.5公斤为例,加入(透香王、一滴香、魔油、浓香王)6-8克。

  火锅的历史

  【火锅的历史】  关于火锅的起源,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在三国时期或隋炀帝时代, 那时的“铜鼎”,就是火锅的前身;另一种说是火锅始于东汉, 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锅。可见火锅在我国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重庆火锅早在左思的《三都赋》中有记录。可见其历史至少在1700年以上。  《魏书》记载,三国时代,曹丕代汉称帝时期,已有用铜所制的火锅出现,但当时并不流行。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使用火锅煮食就逐渐多起来了。

  最初流行于我国寒冷的北方地区,人们用来涮猪、牛、羊、鸡、鱼等各种肉食,后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日益发达,烹调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各式的火锅也相继闪亮登场。到北宋时代,汴京开封的酒馆,冬天已有火锅应市。到了清朝统治的年代,火锅涮肉已经成为宫廷的冬令佳肴。到了清朝末期民国初期,在全国已形成了几十种不同的火锅而且各具特色。日本室町时代,火锅从中国传入日本时在一三三八年。日本称火锅为“司盖阿盖”又称“锄烧”。如今火锅还传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据考证,解放后出土的东汉文物“镬斗”,即为火锅。唐朝白居易的《问列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当时食火锅的情景。到宋朝,火锅的食法在民间已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其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元朝,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至清朝,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清宫御膳食谱上有“野味火锅”,用料是山雉等野味。

  乾隆皇帝吃火锅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备有火锅。相传,他于嘉庆元年正月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锅1550多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锅盛宴。  我国的火锅花色纷呈,百锅千味。著名的如广东的海鲜火锅,钙骨火锅食而不腻,味美无穷;苏杭一带的菊花火锅,清香爽神,风味独特;云南的滇味火锅,鲜嫩香辣,饶有风味;湘西的狗肉火锅,享有“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之美誉;重庆的毛肚火锅,麻辣醇香,名扬天下;北京的羊肉涮锅风味别致,吊人胃口。此外,杭州的“三鲜火锅”、湖北的“野味火锅”、东北的“白肉火锅”、香港的“牛肉火锅”、上海的“什锦火锅”等,也风味别具,诱人馋涎,堪称为寒冬里的“席上春风”,为食客们所津津乐道。  火锅不仅是美食,而且蕴含着不少饮食文化的内涵,为人们品尝时倍添雅趣。如东北人招待贵客时,火锅里的菜摆法颇有规矩:前飞后走,左鱼右虾,四周轻撒菜花。

  即飞禽类肉放在火锅对炉口的前方,走兽类肉放于火锅后边,左边是鱼类,右边是虾类,各种菜丝稍许放一些。若对待不速之客,则把两个特大肉丸子放在火锅前边,后边是走兽类肉,示意你离去。台湾客家人多在大年初七这天吃火锅,火锅用料有七样菜是少不了的,即芹菜、蒜、葱、芫荽、韭菜、鱼、肉,这分别寓意:“勤快、会算、聪明、人缘好、长久幸福、有余、富足。”  火锅虽味美,但在吃火锅时要注意卫生,讲究科学,一要注意选料新鲜,以免发生食物中毒。二要掌握好火候,食物若在锅里烧的时间过长,会导致营养成分受破坏,并失去鲜味;若不等火候烧开就吃,又易引起消化道疾病。此外,应注意不要滚烫吃,否则易烫伤口腔和食道的粘膜。  大约一万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发明了最早的容器—陶制的鼎,那可说是非常大的锅子,无论是三足或四足的鼎,在当时,只要是能吃的食物如肉类为主,通通都丢入鼎内,然后在底部生火,让食物煮熟,成为一大锅的食物,当时叫做“羹”,这就是最早的火锅了。 不过仔细一想,当时并没有所谓的盐,也没有调味料,更没有沾酱,只是把一堆肉煮熟而已,会好吃吗?加上鼎太大,不能移动,只能固定陈列在一定的地方,不方便随时享用。于是,聪明的老祖宗,到西周时代,不但发明了铜与铁,且各种陶器品也改良制作成较为小型的器皿,适合一般人使用。

  铜与铁的产生,不仅形成了器皿的革命,同时也与近代的锅子非常相近,铜制的锅子与陶制的砂锅,到现在还是最实用、最普遍的火锅器皿,而大的鼎最后则延伸为权力的象征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人评论 , 260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