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食养生正文

小葱花刘爱芳(刘爱芳和小葱花)

admin 美食养生 2021-10-01 20:48:01 235 0

非常之事必有非常之举。


五台县,革命老区,八路军挺进太行山第一站,上万儿郎为新中国血洒疆场。这里村多、村小、村穷,是忻州市脱贫攻坚的“关键少数”。全县264个贫困村,占乡村总数的46.1%,4.76万贫困人口,占到农村人口18%以上,均超全市平均水平。


秋收时节,记者走进五台县。身在干部群众中间,与他们谈发展话产业,切身感受着那股时不我待的精气神。以“瓦刀军”声名远播的五台人在新征途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许多做法,颇有创新。


发展产业,资金怎么解决?且看阳白村的“众筹”模式


“挣下大钱啦?”“挣下大钱啦!”当孟福锁从上海浦东返回老家阳白村,闻讯而来的邻居们围着他20多万的轿车打问个不停,而他则在一片羡慕声中骄傲地高声回应。这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了。


“赶上浦东开发的机遇,靠干工程挣了钱。那会儿年纪轻,以为掏个几百万就能给村里办件都说好的大事。”今年整60岁的孟福锁忆起往事,边笑着边摇头。


他把目光落在教育上。阳白村是乡政府所在地,他决定投资建一所高标准的学校,让娃娃们不再为念书四处走。结果,200万投进去了,500万投进去了……学校走上正轨,他的家底也所剩无几。


村民们知道他是给村里办好事,就请他当家。2005年,村两委换届的时候,孟福锁先当选了村委会主任,后来又兼上村党支部书记。


给全村人当家,不干出个样子又不是孟福锁的性格。村里不缺高粱,而酒糟是养牛最好的饲料。合议了几回,村委会多数人觉得还是发展养牛养羊最有前景。


“就这么干!”孟福锁在村民代表大会上斩钉截铁地说。


酒厂、牛场、羊场,一起上,上千万的资金,怎么解决?阳白村的做法是股份制,一万元一股。村里没钱的人多,出力、出粮入股也行。搞建设要劳动力,工钱够一万就算一股,同样,给酒厂、牛场、羊场供饲料,饲料款够一万也是一股。就这样,全村86%的村民成了股东。


孟福锁得意地说:“以前爱到江浙一带瞎跑,那边好多人创业用众筹,用到咱这一样好使。”


现在,酒厂产的“五爷贡”白酒市场走俏,牛场和羊场交给专业团队经营,富余劳动力都转战到了438个大棚蔬菜阵地。阳白村集体资产从无积累到2亿余元。因病致贫的孟儒芳不能做重体力活,他感慨地说:“大棚正适合俺,慢慢做,伺候上两个大棚,一年纯收入能有四五万,脱贫能看到头。”


阳白乡脱贫攻坚工作站站长、乡党委副书记赵俊伟这样点评阳白村的脱贫路子:他们关键是成功找到了一个发展模式。


起初养牛利润大,现在酒厂和大棚蔬菜市场好,酒厂、牛场、羊场、大棚蔬菜多个实体之间资金相互支持,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而且村企一体,村民们又在各个实体打工,能够做到全方位监督,从而实现决策透明、财务公开,和谐发展,稳定脱贫。


山庄窝铺,是走还是留?且看门限石乡“减法”变“加法”


顺着清水河往东南方,一路上随处可见高山流水。其中一处十几米高的瀑布称为滴水崖,滴水崖边的村子叫石瓮村,属于门限石乡。村如其名,四周群山环绕,16户原住民居由低往高梯田式分布。行走在村路上,处处透着清爽。


年近古稀的刘爱芳生在这里长在这里,近来却时不时能冒出一两句河北方言。三年前,因石瓮村毗邻河北省,大批石家庄和保定的市民来此避暑。刘爱芳接待了第一对长期入住石瓮村的外乡人张素棉夫妇,说河北话正是受了他们的影响。


“这里山好、水好、空气好,凉快!”张素棉告诉记者,石家庄夏季炎热,退休后她和老伴寻思着外出避暑。开车不到3个小时来到石瓮村,“一进村子就喜欢上了,村子不大,人少,特别安静”。


不断有外乡人前来投宿,刘爱芳索性在自家院子里加盖了二层小楼,办起了农家乐。楼上楼下各四间,一天50元,还包三顿伙食。房间干净,价格便宜,生意一直不错。


每年仲夏,张素棉夫妇都会来刘爱芳家住一个月,早晨爬爬山,白天喝喝茶,晚上散散步,聊聊天。“我们这也算是休闲养生吧!”张素棉笑着说,“在这里住久了,跟刘大姐都有感情了,中途回家一趟都想着早点再回来。”


避暑优势给石瓮村带来了生机。全村32口人,留守在村的仅仅十几口,靠着种土豆,一年只能收入几千块钱。现在,像刘爱芳一样的石瓮村民,依靠农家乐和出售山货,年收入最少可达到2万元。


“有没有想过搬出去,移民到乡里或者县里?”还没等记者说完,刘爱芳脱口而出两个字:“不走!”不走,不仅是刘爱芳一人的念头,也不仅是石瓮村一村的想法,还是张老沟、三角城、七峪村这些50人以下村庄的共同心声。原因就在于,精准扶贫让他们看到了脱贫的希望。发挥当地优势,发展旅游业,“将来村子开发出来,经营个农家乐,生存问题就解决了,为啥还要搬出去呢?”


现在,石瓮村滴水崖避暑山庄正在建设当中,一项投资12亿元的高品质乡村游项目也在推进。在此投资的河北清建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韩雪中说:“将休闲度假项目选在这里,正是看中了这里遗世独立,山水相依。”山大沟深的贫困村,原始生态环境优美,反而是一种优势。利用深山蓝天、清泉熟地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再加上原汁原味的原生态农家乐和农家客栈等配套服务,扶贫就能变“输血”为“造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靠旅游产业的带动,村民们富起来指日可待。


市场有风险,项目办不办?且看西营村头雁高飞众雁追


“小香葱专家”殷保卫是豆村镇西营村的村委会主任。他向记者讲述了夏天时发生的一件事:时值正午,35℃的高温和着滚烫的热风,田里的“小香葱”低着头,似乎也在寻找着一点清凉地。他带着十几个人在地里忙碌着。“热也没办法,小香葱更怕热,得赶紧抢救!”


为何抢救?原来,当时一场罕见的暴雨让新上的一茬小香葱受了涝,再加上高温,眼看着就要绝收。“受灾的小香葱都掐了,再喷上水,新苗才能长上来。”殷保卫告诉记者。


西营村世代靠天吃饭,690人中有220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去年初,村里看对了小香葱想引进,因为小香葱一亩的收益是玉米的4倍,可是小香葱娇贵,怕热怕涝,又没有经验,村民们想种又不敢种。


和村民们一样,殷保卫也是种小香葱的外行。但他思前想后,最后还是决定拿出大部分积蓄,租了102亩土地种。请专家,办培训班,全村人一起学习种小香葱。一年下来,加上17万买冷藏车的花销,居然打了个平手。而村里人跟着殷保卫劳作,女人一天能挣50元,男人挣100元,一年挣了殷保卫5万元。


有了初步经验,殷保卫笑着说:“今年除去成本和受灾,也估计能收入40万。”一起乐的还有乡亲们。66岁的张玉芬老两口种完自家3亩地,来割葱,一年也能增收4000多元。


有了小香葱的示范,殷保卫提议在村里规模种植风险相对小的葱头,50多户贫困户积极响应,现在正在筹备合作社。他说:“脱贫也讲‘稳准狠’,咱是村干部,理应作出表率。”


县扶贫办副主任王德祥这样说,榜样是最好的引领,贫困户大多“挣得起赔不起”,在政策、资金投入之外,脱贫攻坚更需要在吃准的事上,基层干部要有担当,敢于先行一步,蹚水过河,带领大家集体奔小康。(本报记者 王利强 曹婷婷 实习生 杨文俊)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人评论 , 23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